如何行為金融導論規劃(doc 62頁)
如何行為金融導論規劃目錄:
一、行為經濟學的形成過程概述
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綱領和方法論
三、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四、前景理論的拓展
五、行為決策的其它理論
如何行為金融導論規劃內容提要:
心理學的變化對經濟學的影響首先出現在20世紀30-40年代。有二個代表性人物:一是喬治?卡托納(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卡托納在密西根大學開展了宏觀經濟的心理研究,引入了態度、期望、情感等心理學概念,特別是預期的形成,提出了關於通貨膨脹心理預期假說,為後來的通脹目標理論打下了基礎 。西蒙的研究廣為人知,他通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指出經濟活動當事人在決策時不僅麵臨複雜環境的約束,而且還麵臨自身認知能力的約束,即使一個當事人能夠精確地計算每一次選擇的成本收益,也很難精確地做出選擇,因為當事人可能無法準確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哈耶克對經濟行為基礎的尋求。哈耶克為了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觀,特別研究了人類理性行為的心理基礎,在其1952年出版的《感覺的秩序》一書中 ,他指出人類的行為來自其心智活動,而人的心智活動呈現兩種並行的演化過程:一是人類大腦的物理構造決定了人類行為的共同基礎;二是人類針對特定環境的反映及其經驗累積會導致不同人的心智朝各自的方向演化,並以相應的方式指導人們的感知。因此,心智是一個自組織係統,依賴各種神經簇的組合,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進行分類,進而指導我們的行動。分類結構決定刺激-反應模型,後者反過來又影響分類結構。結果,正是心智把有組織的世界呈現給我們,世界的秩序就是心智對感覺所作的排序,即是一種“感覺秩序”。由於心智是對現實世界的排列和預期,作為分類器官的心智就比現實世界本身複雜得多。心智的自組織特征及其複雜性導致人們通過規則(感覺秩序)行動,同時又麵臨心智的分類規則本身及我們對心智活動了解的局限性。所以,當我們通過語言等來表達現實世界時,必然麵臨局限性。這就是哈耶克的“有限知識論”。
哈耶克通過建立一個心理學的基礎,闡明了他的知識論。在他看來,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知識的約束下,即使一個人能理性的計算,仍然不可避免地犯錯誤。知識的局限性決定了在不同人中知識的分散性,從而導致協調困難。麵對社會中知識的分散化,當事人按照新古典式的理性計算成本就太高(實際上也不可能),當事人理性的現實表現就是盡可能采用經驗規則或製度,通過規則來降低協調失靈的可能性。因此,按照規則決策仍然是理性的。對比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哈耶克正確地指出了當事人現實決策的理性狀態:理性不及、理性無知和理性非理性。知識的局限性導致當事人理性決策的局限性,進而產生理性不及;當事人認識到知識在社會中的分散性,有意識地放棄對部分知識的了解,甚至有意識地采取一種直覺的或衝動的行動方式,這就是理性無知和理性不理性。也就是說,各種行為異常實際上是理性的結果 。
認知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完美結合是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維斯基(Tversky)發表了一係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過吸收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場的最新進展,以效用函數的構造為核心,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徹底改變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個體選擇模型,並激發了其他行為經濟學家把相關研究領場拓展到經濟學的各主要分支,從而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行為經濟學”流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