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新利体育取现 >> 廣告傳媒>> 資料信息

災難事件報道中媒體與受眾關係的新思考培訓資料(DOC 8頁)

所屬分類:
廣告傳媒
文件大小:
242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思考培訓, 培訓資料
災難事件報道中媒體與受眾關係的新思考培訓資料(DOC 8頁)內容簡介
內容摘要
汶川地震震動了中國社會,也極大地衝擊了中國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抗震救災中,以CCTV為代表的中國大眾傳媒所呈現的新氣象——公開、及時、動態傳真地傳播信息,在國內外廣受好評。本文主要以中央電視台此次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為例,從媒體與受眾的關係角度,分析傳播效果與收視行為,並對受眾刻板印象變化,傳媒“公眾問責”的出現等問題進行探討。
汶川地震震撼了中國社會,也極大地衝擊了中國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在這場巨大的世紀災難麵前,在曆史悲天憫人的普世情懷麵前,中國政府、民間、公眾所表現出的抗震救災的堅強意誌和人性力量,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讚譽;中國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傳媒所呈現的新氣象——公開、及時、動態傳真地傳播信息,亦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並由此引發了人們對災難事件中媒體的功能定位、媒體與受眾關係的新思考。
此次汶川大地震,災情之所以能夠及時大白於世,真情之所以感動人心,源於傳媒信息的公開和透明。以中央電視台為代表的電視傳媒在第一時間派出精兵強將奔赴震災前線,通過直播、現場連線、消息、專題等形式,從餘震不斷的現場發回報道,全天候、多角度、全方位地跟進新聞,讓人們同步了解災區動態,廣受觀眾歡迎。他們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眾誌成城的聲音傳播出去,讓媒體的“社會守望”功能在重大災難事件報道中突顯出來;媒體的立場亦從過去“對上負責”,向“上下兼顧”方向變化,尤其是傳媒“公眾問責”的出現,深得民心,體現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政治文明與媒體專業精神發展的新態勢。
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央電視台此次汶川地震新聞報道的分析,從媒體與受眾的關係角度,分析傳播效果與收視行為,並對受眾刻板印象變化,媒體的“公眾問責”等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1、CCTV:再塑主流媒體新形象
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與新媒體之間的博弈,一直是我們這個時代傳媒競爭的主題。在“自媒體”和“微內容”風生水起的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電視是否逐漸被互聯網等新媒體所邊緣化,是否逐漸淪為家庭的背景音,已經成為傳媒業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焦點。不少調查顯示,網絡傳播對電視觀眾群的分流作用日益明顯,一些年輕人甚至以不看電視為時尚。然而,此次汶川地震電視報道的傳播效果顯示,遭遇突發事件時,電視傳媒尤其是CCTV,作為中國電視傳媒的旗艦,充分發揮了信息主渠道的作用,其主流電視傳媒的核心地位無可替代。
5月12日下午,在汶川地震發生32分鍾之後,CCTV新聞頻道首發新聞,52分鍾後即推出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自此開始以“同一主題不間斷播出”,對白天和午夜時段實施直播全覆蓋。地震發生後兩個半小時,CCTV第一批記者趕赴災區,從災區發回百餘條最新消息[1]。當天22:00起,綜合頻道與新聞頻道實現同步並機播出,將震災現場搬上熒屏,以超大容量的信息和“沒有終點的直播”,迅速吸引了廣大觀眾的注意力,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