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內外兩棲型企業競爭力的改進.doc12
沿海內外兩棲型企業競爭力的改進.doc12內容簡介
集中於廣東福建沿海地區跨越內外的兩棲形企業群落, 在內部的業務過程, 供應鏈和員工三個方麵, 存在著一些根本的問題, 嚴重地削弱了這個群體的競爭力. 但任何單純, 傳統的改進, 比如基於傳統管理原則的組織建設, 製度化, 正規化, 基於現有業務流程的電腦化, ISO9000認證, TQM, 單純的員工培訓或獎罰製度, 都有些隔靴搔癢, 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基於信息技術應用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業務過程重規劃 (Reengineering) , 是這些問題的內在答案. 業主自身能否革新觀念, 由創業者, 業主轉變為現代企業經營者, 是其中另一個關鍵.
1 引言
本文分析的對象, 是這樣的一些企業, 他們生產基地設於內地毗鄰地區, 經營管理決策機構設於香港, 台灣等地, 以中小型加工製造業為主, 體現出既相互競爭, 又相互依存的生態關係, 為了方便, 我們簡單地將其稱為 "內外兩棲" 模式.
這個企業群落, 主要集中在廣東, 福建沿海地區. 在過去的十餘年中, 他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在這個階段中, 他們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部分, 是來自這種獨特經營投資環境帶來的 "低成本" .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幾乎所有可能的企業, 都已完成了類似的調整, 大家重新站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另一方麵, 周邊地區, 例如馬來西亞, 泰國, 乃至越南, 還有大陸的其他地區等, 都實施了相似的開放引進政策, 同時, 那些主宰市場的企業巨頭, 也紛紛實施了將製造基地或貨源向第三世界地區或毗鄰市場的相對低成本地區遷移的策略. 基於上述原因, 原有的競爭優勢幾乎已經蕩然無存. 而隨著 "亞洲金融風暴" 而爆發的周邊營環境巨變,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及全球經貿一體化的加速, 信息或知識型經濟的快速崛起, 更使得這個企業群落的生存受到新的嚴峻挑戰, 自身的弱點, 也將變得更加明顯嚴重, 全麵徹底地改進自身的經營和管理, 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地地步.
絕大多數投資者, 都認識或感受到了這些威脅, 並采取了各種應變措施, 從企業內部的管理而言, 我們看到大多數企業都不同程度地進行或籌劃著諸如 ISO9000 認證以, 電腦應用, 員工培訓, 各種管理體係提升的努力, 組織機構建設及 "正規化" 計劃, 各種員工激勵製度的建立等等.
但筆者覺得, 絕大多數類似的改善計劃, 往往盲目和缺乏針對性, 一些特有的問題, 已經成為削弱此類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卻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或有效的解決, 甚至被下意識地回避了.
2 問題分析
這裏試圖從幾個不同的側麵, 對此類企業在架構, 運做與管理上的問題加以歸納和分析. 請留意本文中使用 "外方" 一詞, 是指兩棲型企業居於 "境外" (通常是香港, 或台灣等) 一側的機構. 在進行問題分析時和說明時, 將 "內" , "外" 部分看作同一個企業-----事實上, 不管它們注冊的方式如何, 從管理的角度也確確實實是 "一個" 企業.
2.1 高度複雜和混亂的供應鏈
在這個企業群落中, 由於大家可能是同時處於一種 "兩棲" (甚至三棲, 多棲) 的模式, 造成了最為複雜的一種實際的供應鏈. 典型的最小供需關係也變成了 "A公司外方-B公司外方-A公司大陸-B公司大陸" 這樣的四角關係, 其中的每一角之間都可能有業務與決策信息流, 並且常常還伴隨複雜的物流. 從簡單的數學原理上看, 這種角色分裂帶來的複雜的程度不是按照角色的比例, 而是以角色數的等比級數增長的, 比如前述的供需關係, 可能的信息渠道就由1個猛增到了6個. 實際的情形比這還要複雜的多, 在單一的一種產品/零部件的流通上, 就常常有超過 "兩方" 企業的參與, 而公司的每一種原料又都擁有一個自己獨特的供應鏈. 這種可以說是空前複雜的供應鏈, 造成了信息/決策準確性和效率極大削弱, 物流速度與效率的削弱, 還有直接成本的提高. 最終所有的麻煩都表現在品質, 交貨期和資產周轉率這幾個關鍵指標上, 供應鏈上的任何一家企業, 都無法單獨擺脫這個困境, 從而極大地削弱了整個企業群落的競爭力.
..............................
1 引言
本文分析的對象, 是這樣的一些企業, 他們生產基地設於內地毗鄰地區, 經營管理決策機構設於香港, 台灣等地, 以中小型加工製造業為主, 體現出既相互競爭, 又相互依存的生態關係, 為了方便, 我們簡單地將其稱為 "內外兩棲" 模式.
這個企業群落, 主要集中在廣東, 福建沿海地區. 在過去的十餘年中, 他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在這個階段中, 他們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部分, 是來自這種獨特經營投資環境帶來的 "低成本" .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幾乎所有可能的企業, 都已完成了類似的調整, 大家重新站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另一方麵, 周邊地區, 例如馬來西亞, 泰國, 乃至越南, 還有大陸的其他地區等, 都實施了相似的開放引進政策, 同時, 那些主宰市場的企業巨頭, 也紛紛實施了將製造基地或貨源向第三世界地區或毗鄰市場的相對低成本地區遷移的策略. 基於上述原因, 原有的競爭優勢幾乎已經蕩然無存. 而隨著 "亞洲金融風暴" 而爆發的周邊營環境巨變,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及全球經貿一體化的加速, 信息或知識型經濟的快速崛起, 更使得這個企業群落的生存受到新的嚴峻挑戰, 自身的弱點, 也將變得更加明顯嚴重, 全麵徹底地改進自身的經營和管理, 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地地步.
絕大多數投資者, 都認識或感受到了這些威脅, 並采取了各種應變措施, 從企業內部的管理而言, 我們看到大多數企業都不同程度地進行或籌劃著諸如 ISO9000 認證以, 電腦應用, 員工培訓, 各種管理體係提升的努力, 組織機構建設及 "正規化" 計劃, 各種員工激勵製度的建立等等.
但筆者覺得, 絕大多數類似的改善計劃, 往往盲目和缺乏針對性, 一些特有的問題, 已經成為削弱此類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卻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或有效的解決, 甚至被下意識地回避了.
2 問題分析
這裏試圖從幾個不同的側麵, 對此類企業在架構, 運做與管理上的問題加以歸納和分析. 請留意本文中使用 "外方" 一詞, 是指兩棲型企業居於 "境外" (通常是香港, 或台灣等) 一側的機構. 在進行問題分析時和說明時, 將 "內" , "外" 部分看作同一個企業-----事實上, 不管它們注冊的方式如何, 從管理的角度也確確實實是 "一個" 企業.
2.1 高度複雜和混亂的供應鏈
在這個企業群落中, 由於大家可能是同時處於一種 "兩棲" (甚至三棲, 多棲) 的模式, 造成了最為複雜的一種實際的供應鏈. 典型的最小供需關係也變成了 "A公司外方-B公司外方-A公司大陸-B公司大陸" 這樣的四角關係, 其中的每一角之間都可能有業務與決策信息流, 並且常常還伴隨複雜的物流. 從簡單的數學原理上看, 這種角色分裂帶來的複雜的程度不是按照角色的比例, 而是以角色數的等比級數增長的, 比如前述的供需關係, 可能的信息渠道就由1個猛增到了6個. 實際的情形比這還要複雜的多, 在單一的一種產品/零部件的流通上, 就常常有超過 "兩方" 企業的參與, 而公司的每一種原料又都擁有一個自己獨特的供應鏈. 這種可以說是空前複雜的供應鏈, 造成了信息/決策準確性和效率極大削弱, 物流速度與效率的削弱, 還有直接成本的提高. 最終所有的麻煩都表現在品質, 交貨期和資產周轉率這幾個關鍵指標上, 供應鏈上的任何一家企業, 都無法單獨擺脫這個困境, 從而極大地削弱了整個企業群落的競爭力.
..............................
上一篇:行業與競爭分析.PPT43
下一篇:業務(競爭)戰略.ppt34
用戶登陸
競爭策略熱門資料
競爭策略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