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行業分類>> 金融保險>> 資料信息

行為金融學簡要分析(doc 10頁)

所屬分類:
金融保險
文件大小:
174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行為金融學, 簡要分析
行為金融學簡要分析(doc 10頁)內容簡介
行為金融學簡要分析內容提要:
行為金融學對股市的解釋:
每當股市大跌,我見朋友心情沉重,便會問他們目前的持倉比重。當聽到的回答是滿倉,我接著問:“為什麼不留點現金倉位呢? ”有些人會回答,賣出又得追進,還不如幹脆持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惜售”。惜售,不單在股市有,在其他產品市場也經常出現。譬如,2000年的電子元器件市場猛漲,中間商乘機囤積,生產廠商雖加緊生產,也不能滿足客戶需要,所以推高價格。到了2001年春季,該市場又出現空頭情況,中間商由惜售改為大肆拋售,生產廠商即使減產,也無法阻止價格下跌。不過,有些朋友的回答就更有意思了,“我們這些人呆在市場,不怕套但怕踏空”。而他們在我眼裏都屬於腦子很清醒的一類,或者說,是很理性的。而且,我觀察過,他們大致都有過空倉的經驗,不知怎的後來變成堅持滿倉的“死多”了。要解釋這種現象,恐怕得靠行為金融學來解釋了。行為金融學主要是分析一些用理性的經濟模型無法解釋的現象,所以有時會稱為“理論巡警”。巡警者,拾遺補缺也。但我認為,至少在金融投資市場,行為金融學是很具備解釋力的。
比較早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是以色列的兩位心理學家Kahneman和Tversky,並稱之為“預期理論”。當然,我們下麵會看到,他們這個理論名稱未必名副其實。
他們的合作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但在50年代Kahneman就發現了一個常識謬誤。他當時輔導飛行員的心理訓練,按常識而言,獎勵是比懲罰更好的一種訓練方法。事實上,卻是受表揚的學員在下一次飛行中通常表現不如原來,而那些受到批評的人往往有所進步。事實當然是對的。任何一個領域的表現不會無限地進步或退步,生物遺傳學也告訴我們,大個兒豌豆的後代通常會小一些,什麼事都會回複到平均水平上來的。那麼,為什麼人們還是覺得獎勵比懲罰好呢?或者說如此依賴於這種心理幻覺呢?在金融市場上亦是如此。我們明明知道基金經理的水平總會回到平均市場的標準,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不斷更換基金、往前一年收益較高的基金跑呢?而且事實通常證明這得不償失。又如,如果CEO的高薪真能讓公司業績大幅提高,同樣是CEO錢伯斯,為什麼思科公司2000年與2001年的業績水平相差如此之大呢?如果公司的業績未必與CEO 高薪相關,我們為什麼還對激勵如此癡迷呢?換CEO是否變成了賭博中的所謂“換換手氣”呢?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