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行業分類>> 金融保險>> 資料信息

某市場經濟學批判規劃(doc 69頁)

所屬分類:
金融保險
文件大小:
312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市場經濟學, 規劃
某市場經濟學批判規劃(doc 69頁)內容簡介

某市場經濟學批判規劃目錄:
第一章經濟學是什麼?........ 2
第二章市場是什麼?........... 5
第三章價格是如何形成的?. 9
第四章價格怎樣調節供求關係?.... 12
第五章貿易、勞動分工和主導權的爭奪..... 15
第六章什麼是貨幣?......... 18
第七章什麼是資本?......... 21
第八章什麼是勞動?......... 25
第九章工資是怎樣確定和變動的? 29
第十章競爭和壟斷. 36
第十一章市場能否有效配置資源? 38
第十二章關於外部性......... 41
第十三章關於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一).. 44
第十四章關於最低工資與價格管製的爭論.. 48
第十五章消費行為的雙重性與邊際效用理論的失誤 50
第十六章生產函數起什麼作用?.... 55
第十七章生產二重性與邊際收益遞減......... 57
第十八章企業是什麼?...... 60
第十九章沒有競爭的完全競爭市場 63
第二十章再談競爭市場的效率和公平......... 68
第二十一章競爭與不完全競爭....... 70
第二十一章企業如何定價.. 72
第二十三章為什麼集中行業的利潤率並不太高?... 75
第二十四章投機、賭博和市場經濟 77


某市場經濟學批判規劃內容提要:
因此,所謂“社會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一說,首先犯了將社會整體化、擬人化的錯誤。
這是個前提性的錯誤。因為真正的經濟問題恰恰是不同的人和集團爭奪資源和生產的支配權。薩氏在下一頁承認,“經濟生活是由一係列活動所組成的複雜的集團,包括購買、銷售、討價還價、投資和威脅等。”(P3 )討價還價是各類經濟活動的核心,價格其實是交易雙方力量、智慧、耐心、勇氣較量的妥協點。在經濟學教科書中,價格機製是社會分配機製;而事實上價格機製是力量較量機製,是鬥爭和妥協的機製。這兩種說法看似相近,其實有著本質區別。按照前一種說法,貧富懸殊是社會分配不公,應該怪“社會”;按照後一種說法,貧富懸殊是富者在與貧者的鬥爭中獲勝的結果,是贏家通吃的結果,應該怪富人之貪婪、狡詐和狠毒,應該怪使厚黑之人得以實現贏家通吃的遊戲規則。前一種說法使人感到孤立無助,因為社會是沒法怪的。社會是天,是上帝,社會分配不公就如同天或上帝分配不公一樣。貧者隻能仰天長歎:天啊,你為何如此不公?在這種說法下,一部分人就可以借社會的名義掠奪另一部分人,因為富人的所得是社會分配的,並不是富人巧取豪奪得來的。在這種說法下,窮人要麼是聽天由命,要麼是鋌而走險。窮人的順從常常使富人得以更加專橫自為,驕奢淫逸,其結果常常逼得窮人鋌而走險,雙方同歸於盡,造成曆史周期性地中斷。後一種說法不但可以增強窮人在日常經濟活動中的鬥爭性,而且可以對為富不仁者形成道義上的譴責,從而緩和貧富分化,減少刀兵相見、屍骨遍野、文明中斷甚至人類滅絕的危險。
由此可見,所謂“社會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一說,根本上掩蓋了經濟活動的本質,美化
了弱肉強食的社會秩序。薩氏稱:“經濟科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理解這些複雜的活動”,然而
如此定義的經濟科學從一開始就注定不可能理解這些活動。其次,“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分配”使經濟學家站在社會之外,就象動物學家“研究螞蟻群體的活動規律”一樣。這表麵上是特別客觀、公正的態度,事實上卻很容易淪為褊狹。道理非常簡單,動物學家研究螞蟻的經費不會來自蟻王或工蟻,可以做到客觀公正。而經濟學家研究“社會如何分配”的經費卻並不來自作為整體的“社會”,而是來自社會中的若幹第3 頁共78 頁經濟學階梯教室收集整理特定群體,例如政府、大學、基金會、公司、媒體等,就很難保持客觀公正。那些崇尚客觀公正的經濟學家常常發現,為大公司、大老板支招、抬轎的經濟學家媒體出鏡率高,收入豐厚,有很多機會成為政策顧問;而自己卻隻能十年複十年地坐冷板凳。更有意思的是,衝突的利益集團雙方可以分別雇用各自的經濟學家搞研究,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卻都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學術特別是經濟學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
因為我們不是螞蟻,無法理解螞蟻的行為動機,所以隻能靠觀察、統計來研究螞蟻活動
規律。然而奇怪的是,經濟學家也是人,可以理解人的行為動機,為什麼卻也隻能靠觀察統計來研究經濟。薩氏總結道:“經濟學家采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經濟生活。包括觀察經濟事件,利用統計分析,並注重曆史記錄。”(P3)然而,這種“科學的方法”的科學性十分可疑。在這一科學的顯微鏡下,人的目標、利益、智慧、力量的衝突和較量是看不到的,所能看到的隻有現象性的結果。而科學是什麼呢?科學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要從現象深入本質。由於經濟學家自外於社會,“自絕於人類”,不去考察人與人衝突與合作的內在原因與外在現象間的關係,也就不可能掌握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而隻能達到一些統計性的、現象性的、充滿了例外的“規律”、“法則”。每一隻螞蟻都是相似的,但每一個人卻是不同的。
螞蟻的行為是簡單的,人的行為是高度複雜的。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象研究螞蟻社會一樣研究人類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自外於社會的社會研究都隻能是偽科學。
薩氏認為,經濟學的雙重主題是稀缺與效率。其論述非常簡單,“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卻無限。”(P2)因此,物品必然是稀缺的。又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資源”(P2),即效率。然而,物品固然是有限的,對物品的需求卻不一定是無限的對於以擁有更多的物品為榮的社會風尚來說,對於以擁有更多的物品來肯定自己、否定他人從而確認自我的人來說,需求的確是無限的。經過經濟學的熏陶和市場經濟的體認,千年之交的世界的確充斥了這種標準的“經濟人”。然而,人的經濟人化本身卻是一個曆史過程。
“經濟人”其實也是內心充滿了焦慮的人,擁有汽車者想擁有飛機,沒有汽車者想擁有汽車。
這常常不是因為飛機比汽車舒服快捷,汽車比自行車舒服快捷,而是因為“沒有者”在“有者”麵前感到自卑,“沒有者”仰視、羨慕“有者”;是因為“有者”在“沒有者”麵前受到尊重,“有者”可以傲視、鄙夷“沒有者”。正是基於對這種文化的企業管理,所以一些智慧者或選擇了與人為善的積極態度,或選擇了與世無爭的消極態度,而其共同點則都是知足常樂,心態平和。這一類人不需要通過擁有更多的物品來確認自我,也就是沒有無限膨脹的欲望。
正因為如此,所以“經濟人”化的過程總是不徹底的,充滿著反複的,而且“經濟人”的行為中也常常含有非“經濟人”成份。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