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轎車工業的問題及出路分析(doc 6頁)
中國轎車工業的問題及出路分析內容摘要:
一、問題何在?
首先是我國轎車工業的市場戰略出了問題。
國家把轎車列作支柱產業這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成為支柱產業,就應該像電視機、電冰箱一樣大量進入家庭。然而,由於我們現在生產的轎車,大都照搬發達國家80年代的中檔、中高檔車型,其中中檔車售價大約十幾萬元一輛,這個價格,在發達國家隻占人均GDP的1/2—1/3,可是在我國,約為人均GDP的20倍,至於中高檔的車還要貴得多……這樣的價格,顯然不適合國內市場需求。這就是為什麼我國轎車的生產能力隻發揮了一半左右,就普遍滯銷的原因所在。
與此相比,雖然農民收入比城市要低得多,可是農用車誕生20年,年產量達到了320萬輛。原因就是價格對頭,適合農民的購買力和需要。現在一輛三輪農用車約5000—6000元,價格與農民戶均收入差不多(1995年為7068元)。價位選對了,於是大量進入農民家庭。
其實,發達國家的汽車工業起步時就是從低檔車、微型車起家的,其人均GDP已是兩三萬美元,而我們才700多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不去生產人家還不富裕時的車型,卻去生產人家發達後的中檔、中高檔車,能有大的市場才怪呢!
第二是產業的戰略目標定位出了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強調的是提高國產化率,而不強調提高國際競爭力。為了保護國產轎車又實行了高關稅,初期是200%以上的關稅,以後經過若幹次下降,現在中檔車的關稅是80%,中高檔的是100%,比全國平均進口關稅率17%高出好幾倍。這樣長期高關稅保護的結果,就使我國的轎車工業成了一棵溫室中的花朵,弱不禁風,國際競爭力很低。這與同是汽車工業的我國載重汽車所具有的一定國際競爭力真是差距不小。
我們並不反對提高國產化率,問題是要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前提,不能離開提高國際競爭力,片麵強調國產化率。
第三,過分強調走合資道路,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對合資要全麵地看,與過去的“上海”牌轎車相比,桑塔納確實提高了很大一個檔次。然而對合資我們必須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我們曾經對7個產業做過技術創新戰略研究,從中得到普遍一致的概念,即合資外方給我們的技術,大多是已進入成熟期,甚至已開始衰退的技術。比如上海大眾桑塔納,德國大眾公司跟我們合資以後,我們剛投產,德國大眾母公司就將這個產品淘汰了。其後十幾年,德國桑塔納4次改型,可上海桑塔納卻15年一貫製。直到1997年才出了個桑塔納2000,但改動不大,沒有什麼質的飛躍。
事情明擺著,跨國公司到中國來是為了占領我們的市場,而不是培養他的競爭對手。所以,合資這條路,用市場換技術這條路,雖有它積極的一麵,但根本問題是不可能培養我們的自主開發能力,不可能讓我們掌握汽車工業真正的先進技術。因此可以說,我們的轎車工業所走的是跨國公司附庸的道路。缺乏技術創新,難以同國外公司競爭。不僅如此,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說,當今,沒有“技術獨立,就沒有國家真正的獨立自主”,自主開發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