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指南(DOC 20)
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指南(DOC 20)內容簡介
一、抗心律失常藥物分類、作用機製和用法 藥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 ,奎尼丁應用已近百年 ,普魯卡因胺應用也有 50年曆史。 60年代 ,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到 80年代 ,普羅帕酮、氟卡尼等藥物的應用 ,使Ⅰ類藥物發展到了頂峰。 9 0年代初 ,CAST結果公布[2] ,人們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後伴室性期前收縮的患者中 ,應用Ⅰ類藥物雖可使室性期前收縮減少 ,但總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們重視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效益與風險關係 ,並開始注意Ⅲ類藥物的發展。 (一)抗心律失常藥物分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現在廣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 Wilams分類 ,根據藥物不同的電生理作用分為四類 (表 1)。一種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單一的 ,如索他洛爾既有 β受體阻滯 (Ⅱ類 )作用 ,又有延長QT間期 (Ⅲ類 )作用 ;胺碘酮同時表現Ⅰ、Ⅱ、Ⅲ、Ⅳ類的作用 ,還能阻滯α、β受體 ;普魯卡因胺屬Ⅰa類 ,但它的活性代謝產物N-乙酰普魯卡因胺(NAPA)具Ⅲ類作用 ;奎尼丁同時兼具Ⅰ、Ⅲ類的作用。可見以上的分類顯得過於簡單 ,同時還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未能包括在內。因此 ,在19 9 1年國外心律失常專家在意大利西西裏島製定了一個新的分類 ,稱為“西西裏島分類”(Sicilian gambit) 。該分類突破傳統分類 ,納入對心律失常藥物作用與心律失常機製相關的新概念。“西西裏島分類”根據藥物作用的靶點 ,表述了每個藥物作用的通道、受體和離子泵 ,根據心律失常不同的離子流基礎、形成的易損環節 ,便於選用相應的藥物。在此分類中 ,對一些未能歸類的藥物也找到了相應的位置。該分類有助於理解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機理 ,但由於心律失常機製的複雜性 ,因此西西裏島分類難於在實際中應用 ,臨床上仍習慣地使用Vaughan Wilams分類。藥物作用的通道、受體及主要電生理作用見見表 1。
..............................
..............................
用戶登陸
醫療知識熱門資料
醫療知識相關下載